扩大大湾区海外传播体量与声量

 新闻中心     |      2025-07-22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从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视角来看,大湾区的舆论引导与海外传播需要世界眼光。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大湾区既是我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既要增信释疑、凝心聚力,又要联结中外、沟通世界,为提升和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摸索经验。

  在新的媒体生态与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中,城市如何开展海外传播?除了营商环境的竞争外,演绎城市故事、塑造城市品牌、多元化打造城市名片成为新赛道,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跟城市形象密切相关。在海外打造什么样的城市形象,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城市需要走出去已成为各界共识。

  加强海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海外传播水平,是大湾区参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统筹考虑以下问题。

  在传播渠道上,坚持自建平台与第三方平台相结合。伴随着技术进步,国际传播正呈现出平台化的新特点,从内容“走出去”转变为传播平台“走出去”,进入依赖传播平台运行的时代。大湾区既要有自建平台,也要有第三方平台。从目前情况看,大湾区城市第三方传播平台建设的短板比较明显。在对外传播方面,不管是完善传统文化的平台传播方式,还是统筹协调新型数字平台,抑或加强与其他国家传播平台的协作,都亟待更好地发挥第三方平台作用。

  在传播内容上,坚持“大事件”和“小人物”相结合。对外宣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需要转换角度,内宣外宣联动。譬如,对外宣传大湾区建设成就,可以转换为宣介时代先锋和楷模、最美人物非凡经历的视角,以点带面地展现大湾区的良好风貌。同时,注重反映各行各业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以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与语言,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和个性化的讲述,以小见大地展现大湾区建设的鲜活形象。

  在传播效能上,坚持“走出去”与“走进去”相结合。国际传播有没有成效,要看国际受众有没有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有没有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任。评估海外传播是否“走出去”的标准是产品能否在境外落地;评估是否“走进去”的标准是海外受众是否感知到了,也就是传播产品的抵达率。现在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走进去”,充分运用新形式、新手段,持续推进产品在海外落地。

  在传播能力上,坚持创新传播理念与创新传播手段相结合。在传播理念方面,要根据经济发展导向与消费热点灵活调整策略,锚定城市定位进行战略传播,打造城市国际传播矩阵,丰富城市国际传播的主体,强化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播手段方面,围绕城市品牌建设创新手段方法,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传播产品,推动国际传播产品和服务在海外落地开花。

  在传播策略上,坚持正面引导和舆论斗争相结合。我国国际形象的构建与话语权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这也会反映在大湾区海外传播中。在传播策略方面,一方面要用好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推出优秀的对外传播产品,更加充分和鲜明地展现湾区故事。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知名社交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增加正面声音,扩大知华友华国际舆论朋友圈;主动设置议题,敢于发声、积极回应,增强海外投送能力,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

  在传播场域上,坚持线上线下与虚拟现实相结合。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体日益多元化,有形媒体和无形媒体相互渗透,官方与民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一方面,要建设好国际传播“正规军”,拓展各类媒体的国际视野,掌握舆论先机。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和支持国内企业“造船出海”,开发线上线下新的传播技术、传播平台,善用虚拟技术丰富传播业态,积极在海外落地,提升在国际舆论场发声能力。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本文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2025年新型智库课题“落实《南沙方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对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