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Fall录取捷报|16天录取!史上最速战略传播offer!小语种也可以读战略传播吗?LSE-SCS

 新闻中心     |      2025-03-13

  史上最速战略传播offer,其他人还在WL时我已拿到录取,小语种也可以读战略传播吗?

  在之前首篇分析战略传播的传媒留学分析文章中,我们一贯采取的论证路径是:追本溯源,刨根问底,先去研究战略传播项目所在的传播领域定位以及主流理论路径,以基础再确定LSE战略传播与社会项目(SCS)的核心特色,才能进一步指导我们在申请中准确解读项目。

  其中,当我们论及传播学领域分野,避不开的就是媒介传播学起源的“批判学派”与“行政学派”之争。尽管这二者之争的传播研究发源于美国,且英国的媒体研究发源并不是直接受美国影响,但英国整体的媒体传播研究受到了诸多批判学派思潮的影响,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之马克思主义,这个则更多表现在早期的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因此,如果我们代入英美之间的研究差异,也可以说是“英国媒体研究之文化研究路径”和“美国传播学之行政学派/管理学派倾向之间的学派分野”。

  关于英国媒体研究,以及LSE媒体与传播系建制历史沿革、核心学者、主张与分歧亦建议各位读者阅读《把学科理论带回留学申请中:从LSE战略传播硕士申请之中国学生“集体翻车”现象说起》一文,以及摆渡最近文章《25Fall录取捷报 LSE媒体与传播系前世今生及其STS研究取径 -解构本科训练知识架构以精准对标系所研究文化》。

  《把学科理论带回留学申请中:从LSE战略传播硕士申请之中国学生“集体翻车”现象说起》

  LSE媒体传播系于2003年才正式成立,这个年轻的系所也不局限于英国传媒研究中人文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两个传统脉络,而是融合了社会学研究、政治经济学等元素,专注于研究媒介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不平等议题。除了参考上图中的建制回顾之外,《25Fall录取捷报 LSE媒体与传播系前世今生及其STS研究取径》一文中也有详细介绍媒体传播系的详细历史与媒介技术发展的研究取径。

  具体到SCS项目,我们在多篇文章中都有写到LSE战略传播的研究路径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学取径特色,本身除开LSE传播学系自己的研究传统和系所定位有社会学特色只额外,其实和跟SCS创始人兼项目主任Lee Edwards所受的知识训练有关,她的详细研究与发表经历可以通过LSE官网介绍页面的CV进行参考:

  最直观的一个证据是,Lee在2007年在利兹城市大学PhD毕业,其博士论文研究内容为:

  如上,她的博士论文明确采用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去理解公共关系从业者是如何在组织乃至是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施加象征权力的方式。尔后几年,Lee Edwards一直致力于唤醒学术界目前对于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公共关系的社会意义这一研究取径的缺位,所发表的不少文章均是在建构她对于社会学批判取径研究公共关系的研究意义所在,同时也在不断设定她在这个方向上所要深入的问题集(question-set)。

  种种迹象,这无疑已经能够坐实Lee Edwards早在将近二十年前就开始结合批判研究的视角研究公共关系,甚至在PhD的几年研究时间里主攻的就是以社会学取径分析PR。

  可以说,Lee所受的知识训练和她个人的研究意图,很大程度地影响了LSE SCS项目结合社会学研究的项目特色,并且也推动了战略传播项目批判研究PR行业、文化中介、促销行业、权力及不平等等等主题。相关实例亦可参照《25Fall震撼录取 把“多样性与独特性”带回留学申请从摆渡学人第15个LSE战略传播录取案例说起》一文对于SCS项目脉络的解析。

  也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在本文将要介绍的案例中,尽管本案的J同学基本没有受过社会学与人文社科训练,但是我们非常明确在准备SCS项目时的素材方向应当具备何种社会学研究与批判研究特质,因此顺利帮助ta拿到了LSE战略传播的录取。

  本文为各位介绍的,J同学获得LSE战略传播与社会项目录取案例相当特殊,ta最早在21年经同学推荐联系上摆渡学人,并且很快就确定合作关系并与我们签约。但是J同学在22fall申请季准备时,因为在22年的实习中获得了转正的机会,考量之后决定先接受此次工作机会,暂时延缓出国升学的计划。

  但同时,出于对摆渡学人团队的信任,J同学也并未与我们解约,而是一直与我们保持联系。直到23年底时,也就是J同学工作一年半之后,ta才下定决心重新开始申请。而为了冲刺24fall的申请,顾问老师Lena也迅速为ta安排了选校会议与文书头脑风暴服务,快速完成文书,以赶上24f申请的“末班车”。

  在24f的申请中,J同学顺利斩获了KCL伦敦国王学院数字文化与社会、华威大学数字媒体与文化、以及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战略传播与社会三个项目的录取。其中,LSE战略传播项目在递交时已经是四月下旬,甚至项目已经标注了“Limited Availability”,但仅仅审核了16天便光速收到了这个高难项目的offer,这也是摆渡学人目前15个战略传播offer中审核流程最短的一个案例。

  J同学在24年5月份拿到offer后又有多番考量,由于其目前工作中马上要接手一个非常重要项目,因此计划通过Reinstate申请的方法改到25年秋季再入学。而Reinstate简单来说就是在第二年中恢复申请,也不用重新递交材料,因此对于J同学来说也相当于可以直接延后入学。

  在我们近期获得的另一个LSE offer的捷报《25Fall录取捷报|LSE媒体与传播系前世今生及其STS研究取径 -解构本科训练知识架构以精准对标系所研究文化》一文中,我们也对Reinstate程序做了说明,详见文中第三章节:

  ▲《25Fall录取捷报|LSE媒体与传播系前世今生及其STS研究取径 -解构本科训练知识架构以精准对标系所研究文化》第三章节

  另外,本案例的简报也在24年的8个战略传播与社会offer合集中有所提及,其余各个录取案例及申请者BG/TL均可见于《24fall录取捷报 惊为天人!LSE战略传播与社会8个录取轰炸广州摆渡学人Strategic Communications》一文:

  同时,对比摆渡学人在24fall其它同期案例,算上J同学在内共有14位申请LSE战略传播的与社会项目,其中8位都在申请中获得了Waitlist(5位获得录取,3位被拒),其中WL等得最长的一位更是从一月初开始一直等到四月上旬才获得录取。J同学的是14位中最晚递交、但是最快获得录取,这种出乎意外、无人能及的反差正是本案例最大的特殊性!这也就好比其他申请者都在大排长龙,苦等梦校出结果,来得最晚的一位却轻飘飘地直接走到队伍起点拿下入场券,像是在迪士尼乐园带着优速通门票一般光明正大地在其它申请者面前“插了队”。

  关于摆渡学人多个WL案例解析与递交申请的时间建议,请各位参见《留学手札 神速!LSE最难项目两周下录取:战略传播与社会-MSc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一文,下图即是该文中对于多个案例汇总的表格:

  在此,我们也希望与各位重申,在LSE的审核系统中,【递交时间】和【获得录取】之前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不是递交早就一定会更容易获得录取,也不是递交得晚就更有可能捡漏。

  客观来说,像“Limited Availability”这样的情况就是项目剩余的名额不多,或者说已经到了今年课堂容纳人数的上限,确实已经是“晚申”的情况了。但在这个阶段下,项目也有很大可能会加快筛选最后的候选人,像本案例一样快速下录取、又或是快速拒绝掉不适合的申请者都是相当合理的。此前我们也有单独撰文,为各位解释LSE申请的早晚边界之分以及具体的申请策略,详见《留学申请伦敦政经LSE,何为“晚申”?》。

  从原则上来讲,只要项目不是进入到“Closed”的状态,各位同学都是可以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申请的。即使是仅从摆渡学人申请战略传播项目的经验来看,我们也有各个时段申请、各个时段拿到offer的案例,拒绝/录取与申请时间的区间并没有可参考的关联。正如我们在《留学手札 神速!LSE最难项目两周下录取:战略传播与社会-MSc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中所述,想要获得录取,最关键的依然是准备好匹配度十足的文书,只要材料准备充分,无论早晚递交都能拿到LSE的入场门票。

  正如上文所言,J同学这次获得录取的案例相当特殊,而根据顾问老师Lena对十数个LSE战略传播申录案例、以及数十个LSE案例的观察中,她认为本案如此快速拿到LSE战略传播录取,很大程度要归结于J同学充实、连贯、且长达两年工作经验的申请证据,以及ta对于行业实践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自反性。

  如前文所述,J同学自毕业前获得实习转正开始,便一直在上海的某家头部知名互联网大厂担任市场策划与运营,因此ta也戏称自己为“互联网搬砖螺丝钉一枚”。但J同学并非出身新闻传播类项目,在本科读的是韩语专业。或许有的读者第一时间的想法是“小语种背景现在想去互联网大厂就业,找特定策划岗位还是很对口的,对应市场方向也缺人,这样的路径也没有那么特殊嘛”。

  这种想法固然正确。但各位不妨想想,假如读完小语种就可以通吃所有有特定语言要求的市场岗位,那谁还去读所谓的市场营销/新闻传播项目呢?甚至在本案例中,J同学这种升学+就业路径并不是落到具体语种的运营岗位上,而是靠个人的能力一步一步攀登到这个市场岗位中。背后真正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帮助ta在竞争残酷的上海头部企业职场中转正并长期发展职业的,依旧是其个人的长期思考与经验积累,也可谓是经验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首先,J同学本科中就已经想方设法参与到各类活动的媒体设计与活动策划中。譬如在刚进入大学期间便参与学生自发组织的多语种自媒体创作团队,在其中负责美工与设计工作、协调团队运营微博等媒体平台,积累自己的能力框架。

  其次,J同学同样是在大二、大三期间就已经开始在4A广告公司、互联网公司参与广告投放、媒体策划、活动宣发、用户运营等工作。这些行业工作都并非与其本科所学的小语种技能强挂钩,更多的依然是重视自身能力的增长,并且逐渐明确自身的职业道路。

  也是因此,其在最后一段实习、也是后来获得转正的实习中J同学的工作也再上一层楼,更具丰富性与积累效应。ta在其中参与了游戏的市场发行等相关工作,并深度参与了产品发行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其工作中积累的成果也相当丰富,涉及品牌建设、内容营销等,广告投放、娱乐营销、跨界合作等多个模块的统筹中。这种积累效应延展到Y同学的正式工作中也就进一步延展到了更大型、更长期的策划工作中,所积累的游戏策划与游戏市场营销/公关传播上也更为完整。

  一方面来说,J同学的完整长段工作经历证据详实、内容丰富,且在执业过程中有着多种公关实践与传播策划的切口,其中也具备诸多本土商业实践的特色视角。另一方面来说,以上的经历其实已经为各位呈现了J同学长期的思考一致性,而在就业与升学的计划之外,其关于品牌营销方向的升学考量亦是基于ta对于游戏营销全球化视野的思考,因此其中对于文化和品牌的理解也相当完整。

  也由此,J同学的文书轴线亦是能够贯穿其本科的多个实践、论文写作、实习等多方面的思考,并且着眼于“游戏与娱乐”这一经验对象,并将洞察转向具体的PR案例与传媒实践批判中。

  如前文所述,J同学最核心的一段经历无疑是ta完整的从业经验,以及经历背后的从韩语转向全球化游戏市场实践的过程。而在这段市场策划的经历中,J同学的工作除了对市场策略进行数据监测与线上广告投放之外,另外一个核心职能则是针对KOL营销再做细分的品牌声量及转化方案,其中针对KOL筛选也有相当详细的方案。

  基于此,Eddy老师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与J同学继续探讨了其对于营销的兴趣起点与相关证据,最终回归到轴线中,便有机结合了J同学在本科课程中对韩国文化海外输出的研究和认识(例如Gen-Z与饭圈文化),再到其毕业论文中所研究的中国手游出海及海外社媒本土营销策略中。轴线贯穿始末,但每一段都嵌入了J同学对于PR行业中的冲突与批判反思,便塑造了一篇深度关注PR行业定位与发展的LSE战略传播与社会匹配文书。

  具体来说,其本科课程所研究的韩国营销案例中,明星与KOL对于粉丝经济影响巨大,但是在正向PR并拉动市场的同时,其在数字平台上的游戏化竞争、热度竞争在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又创造了一种新的数字劳动(Digital Labour),可能将K-pop舞蹈文化商品化,带来潜在的道德风险与市场负反馈。

  这种娱乐化、游戏化与劳动之间边界逐渐模糊,并产生数字劳动的形象也有独特的研究名词:Playbour。Joyce Goggin在他的文章中解释道,“游戏”长期以来一直与自愿主义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而“工作”则更利润驱动,如今工作和娱乐这两个曾经对立的对象正在模糊,在流行文化与数字游戏中出现了更多融合的案例,这就是Playbour。

  顺着这一逻辑,J同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也研究了中国游戏在韩国市场的出海营销与公关策略。例如存在发行中误用本土用语并忽略了敬语、或是在不当的时间中发行等等公关危机。对于海外受众来说,他们在既是消费者又是享受游戏的用户的复杂角色身份中批判了公关传播,一部分用户更是认为这样的公关危机背后蕴含了游戏发行方对用户与本土文化的商品化,因此忽略了背后的文化关怀。

  J同学在学位论文中则批判了Playbour与游戏化文化下PR领域受到的挑战,例如本土文化确实在游戏文化下变得商品化,资本扩张优于社会责任与伦理考量,这也和LSE战略传播与社会系主任Lee Edwards提出的PR是一种“组织化的撒谎”(organised lying)的论点不谋而合。

  组织化的撒谎简单来说也是批判公关从业人员往往倾向于将组织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详细的分析可参详《24fall录取捷报 大公司是如何撒谎的?“谎言的组织化”与LSE战略传播与社会硕士(LSE MSc SC)》一文:

  因此,在更加完整的营销实践中,J同学也愈发关注PR实践的冲突与困境,特别是其中营销人员、KOL等群体在商业活动中受到的外部批评与环境限制。其中一次重要的KOL推广活动中,尽管J同学协助一位KOL通过娱乐化的推广形式达成了相当理想的市场效果,但其依然受到一部分受众的批判其这位KOL的行为模糊了娱乐与商业的边界。因此,这种贯彻始终的冲突感反复传达着PR话语中娱乐与劳动的不可调和,背后的文化冲突也让J同学深刻思考文化领域在社会快速发展中呈现的复杂与多样性.

  因此Eddy老师也在其文书讨论中也通过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流动现代性(Liquid Modernity)这一理论以补全J同学的思考。

  Zygmunt Bauman是一位波兰裔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期间,他被赶出波兰人民共和国,并被迫放弃波兰公民身份。他移居以色列;三年后,他搬到了英国。他从 1971 年起居住在英国并就读于LSE,后来在利兹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并成为荣休教授。鲍曼是一位社会理论家,其著作涉及现代性和大屠杀、后现代消费主义和流动现代性等多个议题。

  而项目的专属课程MC431在第一周的课程中中亦是通过不同的经验对象对话PR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冲突。其拓展阅读《Understanding Race In/And Public Relations》一文中正是引用了鲍曼(Bauman)的流动现代性观点,以解释PR行业在当代语境中不断适应文化背景的策略。这种话语冲突的批判思考不仅遵从了我们在第一章节写到的SCS社会学研究传统,同时也深度匹配了LSE战略传播项目对于PR行业发展的批判。

  因此,这种结合营销与PR的视角,有机融合并贯穿J同学本科到执业经验的论证轴线,在研究主题上与LSE战略传播实现了高度统一,其丰富多样的思考和详实的素材也进一步加深了申请人对于PR行业的批判与构想。这篇始于个人研究脉络及学科兴趣,终于解构权力冲突的文书,也通过精准的主旨匹配与完整的论证思路,成功帮助J同学在16天内斩获LSE战略传播的录取!

  在我们前两天发出的另一篇25fall战略传播与社会录取捷报中,Y同学通过研究PR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与结构不平等展示了自己别样的研究兴趣,详见《25Fall震撼录取 把“多样性与独特性”带回留学申请从摆渡学人第15个LSE战略传播录取案例说起》。

  笔者在此搬出此文,其实主要是想回应本案J同学与Y同学的一个共通之处。其并不是二者实践经验有多么相似、又并非是学术脉络有所重叠、更不用说毫不相关的文书经验对象了,两个案子其实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共同点:两位同学都并非是“毕业即升学”,而是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机会,并在执业过程持续积累扎实有深度的申请素材与个人思考。

  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包括大多数摆渡学人已经服务过、正在服务中、马上要合作的诸多学员中,绝大部分同学其实都走在一条“毕业即升学”的道路上。

  一方面来说,大环境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寒冬,客观来说社会已经内卷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对“空窗期”的容忍度也相当的低。只要有人处在Gap的状况中(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就必然会有其他人在这个时间内积攒能够在求职市场中能够变现的“行业经验”,然后中建立相对要求更高的规范和标准。最糟糕的是,目前的市场并不缺内卷的人,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一份工作和对应的收入依然是他们生活保障的唯一来源,大部分人没有选择。

  因此,社媒上也充斥着“没有研究生学历怎么找得到工作”的暴论,也有HR不欢迎空窗期求职者的诸多案例,已是“苦毕业生久矣”。

  另一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是各位职场准入新人面对寒冬的“避难所”。对于各位来说,升学延缓了进入职场的周期,同时给了大家更长的择业窗口期,还提升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怎么看都是一笔正收益。即便只是“准备考研”,甚至“考研失败”,至少还是一个拿得出手的证据。

  但是也请各位读者知悉,这套“毕业即升学”的逻辑在西方高等教育体系里本来就不是必须条件!或者说Gap本身就是海外教育体系中受到认可的一种发展规划。譬如在QS Ranking中对其的定位也不仅限于大学毕业,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Gap Year,各位也可以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自由选择Gap的时机(a gap year can be any break taken between life stages)。

  各位读者或许会问,无论是本文的J同学,还是上一篇捷报中的Y同学,他们也都找到了工作/上岸了,这也不算是Gap吧?

  笔者想说的是,并不是一定要完全“失业”、完全脱离工作与学习、甚至是完全放空才叫Gap,甚至QS一样有很多Gap中实践与发展个人兴趣的规划建议。J同学本来计划连贯升学,中途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先步入职场再做安排,甚至拿到offer之后还要顺延入学,这种学术规划的break就是一种Gap;Y同学首年申请失利,转身投向多段实习,以此丰富自己的见地并继续规划自己的升学计划,同样也是一种Gap。至于时间,同样也未必是以年单位,Gap Month、Gap Week、Gap Day、甚至是Gap Hour也是有的。

  而申请海外高校,各位是否Gap、Gap期间是不是完全没有“空窗”、中途选择了什么类型的兴趣或是工作,其实都不会在根本上影响你申请这些世界一流的项目。就像SCS项目主任Lee Edwards,她同样是91年本科毕业,95年硕士毕业,而相隔12年才在07年取得了利兹大学的博士学位,海外的高等学府永远会为各位打开大门,无论你是什么时候想进入学界,又有充分的准备,那么去便是了。

  而真正决定你能否获得录取的还是你建构的申请逻辑、学科轴线、以及发展学术兴趣背后的逻辑与思考积累。因此笔者也想借摆渡学人创始人Kingsley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在各个阶段获得学位毕业,但是又有几位真正想过,人生会有毕业的时刻吗?

  各位,完成学位、攻克项目、达成目标,我们的人生中可能有很多“毕业”的瞬间,但是我们的思考不会停滞、感受不会中断、行动也不会暂停。即便是我们所说的Gap,无论以什么形式发生,我们依然在社会中与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交集,对身边之事萌生感触,而这些行为与思考终将会成为你的思维,甚至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

  我们在准备上一篇文章的筹备过程中,曾采访Y同学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你认为gap year在你这个申请中有着什么作用,你曾经为没有做到毕业即升学而承受同侪压力吗?”Y同学的回答如下:

  首先,我接受我所有的决定所造成的结果,没有一战的失败经历以及gap这半年以来自己在实践经历中的深入体会,也不会造就现在的我。因为一战的时候其实我还没有想好自己未来究竟要干什么,大三的时候还是处于比较懵懂以及学业很忙碌的状态,当时可能想尝试走学术道路还有迫切地给自己找个学上这种不良的心态,都不利于我的发展。其实我觉得对于我来说,gap其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尽管当时身边所有的朋友和老师都说“你还是去读书吧,gap风险很大的,到时候你会没书读”,但我还是坚持gap一年,去上海实习,最近也是在广州刚刚结束一段实习,在这些大公司的历练以及观察我身边出国读书的朋友的就读体验后,我对自己的选校专业有了更成熟的想法,同时遇到了像摆渡学人这么好的老师们,彼此努力双向选择双向奔赴,让我离我的梦校距离一点又一点的靠近,也辅助我更加明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更深刻地让我知道all efforts will pay off!先一直默默的努力,等到有结果再说话~总的来说,与摆渡学人相遇是一件幸运的事儿,但我也不后悔我之前做出的决定啦,因为人的决定是会被当时的立场以及眼界所影响的。Y同学自述,Y同学为25Fall LSE战略传播录取的offer holder,其捷报请参考《25Fall震撼录取 把“多样性与独特性”带回留学申请从摆渡学人第15个LSE战略传播录取案例说起》

  当Y同学说出以上话语的时候,笔者顿时想起了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彭明辉在其文章《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所讲的一个自身经历,并且他由自身经历所体会到的人生洞察,相当值得我们深思,如下: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高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 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如彭教授所言,我们往往评价他人的时候,都是根据一个“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就夸大议论,一旦我们在社交场合遇到一个人说“我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就自动脑补了他过往的所有光辉;反之,如果听到他人是“某某三本毕业”,可能就会嗤之以鼻,不单止可能否定他的过去,甚至还推论到了他的未来不可期!这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晕轮效应”(Halo Effect),就是通过某一个人们对他人的认知首先根据初步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印象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特质。

  有没有一种可能,名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后来并不持续学习增进,进入社会之后也沦为一名十分优秀的庸才;有没有那位非名校毕业的学生,可能会持续积累和增进,未来一样发展成为顶级的人才。正如彭教授说,没有单一的事件可以救了一个人,也就是说,没有单一的成就,可以让你这辈子吃老本。如果是这样的话,张朝阳面对互联网对手巨头崛起的时候,就不会陷入深度的抑郁了;郭凡生也不用仰天长叹:中国电商既有凡生,何再生马云?

  对于Y同学也好,或者是J同学也好,其实判定的标准,并不是在于他们是否走上“毕业即升学”的路径,当别人问及自己在何处求学的时候,有一个响当当的去处可以说,好生面子,这个单一的事件(gap year)也不会毁掉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管身在何处,处于何种状态,我们是否朝着人性最大的抵抗路径去走,我们是否在持续的增进和积累,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也是让我们人生杜绝“伤仲永”悲剧的终极解法!

  LSE媒体与传播系(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是全球传播与媒体研究领域的一流研究中心,以其高质量的原创研究和卓越的教学而享誉国际。202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LSE传媒学在英国排名第1,全球排名第2。

  战略传播与社会硕士(MSc 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and Society)讨论当今组织环境中传播方式、形象制作和讲故事方式的变化;在日益中介化和网络化的世界中,不仅销售产品和想法,而且销售地点和体验,尤其是通过品牌推广,不断扩大战略目标;以及这些变化的相互作用对所有类型的组织造成的日益复杂的后果。

  本专业侧重于研究作为传播者的政府、非政府和企业组织,特别是在与数字化和全球化相关的变化背景下,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战略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如何有助于塑造与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领导力相关的话语和实践。

  学术要求:社会科学学科,或者其他学科背景但具有媒体与传播相关职业经验,2:1学士学位;中国学生知名大学平均成绩85%,其他90%。

  语言要求:雅思总分7.0,阅读不低于7.0,其他单项不低于6.5;托福总分100,阅读25,写作24,口语和听力22。